多肽-脂质体纳米粒子结合了多肽的生物活性和脂质体的优良特性,在化合物递送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制备方法。(薄膜水化法、逆相蒸发法、乙醇注入法)
薄膜水化法
这是制备多肽-脂质体纳米粒子最经典的方法之一。首先,将磷脂、胆固醇等脂质材料溶解在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等)中,形成均匀的溶液。然后,通过旋转蒸发仪在减压条件下将有机溶剂蒸发,在容器壁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脂质薄膜。接着,加入含有多肽的水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水化处理,使脂质薄膜重新分散形成多层脂质体。最后,通过超声处理、挤出等方法将多层脂质体转化为粒径均一的单层脂质体,即得到多肽-脂质体纳米粒子。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制备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多肽的部分损失,需要优化条件以提高多肽的包封率。
图:脂质体
逆相蒸发法
先将脂质材料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同时将多肽溶解在水相中。然后,将水相加入到有机相中,通过超声或高速搅拌形成稳定的油包水(W/O)乳液。接着,在减压条件下缓慢蒸发有机溶剂,使乳液逐渐转变为液晶态,再加入过量的水相,继续搅拌使液晶态转变为脂质体,最终得到多肽-脂质体纳米粒子。逆相蒸发法可以提高多肽的包封率,尤其适用于亲水性多肽的包封,但该方法使用的有机溶剂较多,后续需要进行严格的除杂处理。
图:脂质体
乙醇注入法
将脂质材料溶解在乙醇中形成脂质乙醇溶液,然后通过注射器将该溶液快速注入到含有多肽的水相中。在注入过程中,乙醇迅速扩散到水相中,脂质则在水相中重新排列形成脂质体,从而将多肽包裹在其中。通过控制注入速度、脂质浓度和水相条件等因素,可以调节多肽-脂质体纳米粒子的粒径和形态。该方法操作简便,制备过程相对温和,对多肽的活性影响较小,但可能会导致部分乙醇残留,需要进行后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