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IPY 染料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由两个吡咯环通过一个次甲基桥相连,并与中心的硼原子配位。这种结构赋予了 BODIPY 染料诸多优点,如高摩尔消光系数、窄且对称的荧光发射峰、良好的光稳定性以及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然而,传统的 BODIPY 染料荧光发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域,为了实现近红外荧光发射,需要对其结构进行特定的修饰。
(一)靶向基团的引入
1. 生物分子靶向:为了使近红外荧光探针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生物体内的目标分子,可引入对生物分子具有特异性亲和力的靶向基团。例如,对于检测特定的蛋白质,可以将抗体片段或肽段连接到 BODIPY 近红外荧光染料上。这些靶向基团能够与目标蛋白质特异性结合,使荧光探针富集在目标蛋白质周围,实现对蛋白质的特异性检测和成像。
2. 细胞靶向:针对特定细胞类型的检测,可引入细胞靶向基团。如叶酸,许多tumour细胞表面过度表达叶酸受体,将叶酸连接到 BODIPY 近红外荧光探针上,探针能够通过叶酸-叶酸受体相互作用特异性地进入tumour细胞,实现靶向成像和检测。
(二)响应性基团的设计
1. 环境响应:设计对环境因素(如 pH、温度、离子浓度等)具有响应性的近红外荧光探针。例如,在 BODIPY 染料结构中引入对 pH 敏感的基团,如羧基、氨基等。当环境 pH 发生变化时,这些基团的质子化或去质子化状态改变,从而影响 BODIPY 染料的电子云分布和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导致荧光强度和发射波长发生变化,实现对 pH 的检测。
2. 酶响应:为了检测生物体内的特定酶,可设计酶响应性的近红外荧光探针。将对特定酶具有特异性反应的底物基团连接到 BODIPY 染料上,当探针遇到目标酶时,酶催化底物基团发生反应,使 BODIPY 染料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荧光信号的变化。例如,将对酯酶敏感的酯基连接到 BODIPY 染料上,当酯酶存在时,酯基被水解,BODIPY 染料的荧光发射增强,可用于检测酯酶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