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材料与量子点的结合为高性能光电器件的研发开辟了新方向。其中,以Si/SiO₂为衬底、二硫化钼(MoS₂)与量子点(QDs)构建的异质结体系,凭借其能带结构、高载流子迁移率和良好的光电响应特性,在光电探测、光伏发电和光催化等领域展现出潜力。
一、材料体系选择
1. Si/SiO₂衬底硅(Si)
作为半导体行业的基石,其成熟的加工工艺与高载流子迁移率(μₙ≈1400 cm²/V·s)为器件集成提供了坚实基础。而二氧化硅(SiO₂)作为绝缘层,不仅可有效抑制漏电流,还能通过表面修饰调控界面能带结构。
2. 二硫化钼(MoS₂)
MoS₂作为典型的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具有以下核心优势:
层数依赖的能带结构:单层MoS₂为直接带隙半导体,而块体材料为间接带隙。这一特性使其在可见光至近红外区域具有强光吸收能力,适合作为光吸收层。
高载流子迁移率:单层MoS₂的电子迁移率高,远高于传统半导体,可实现快速电荷传输。
表面可修饰性:MoS₂的硫空位(S vacancies)可作为活性位点,通过化学掺杂(如氮、磷掺杂)或功能分子(如卟啉、富勒烯)修饰,进一步调控其光电性能。
3. 量子点(QDs)
量子点(如CdSe、PbS、CsPbBr₃)的尺寸效应(量子限域效应)使其带隙可随粒径变化(如CdSe QDs的带隙可调节,从而实现对光吸收范围的准确控制。此外,量子点的以下特性使其成为异质结的理想组分
高消光系数:量子点的消光系数(ε)高,明显提升了光吸收效率。
多激子生成效应(MEG):在高能光子激发下,单个量子点可生成多个电子-空穴对,理论上可突破Shockley-Queisser极限,提升光伏转换效率。
表面配体工程:通过更换表面配体(如油酸、硫醇),可调控量子点的溶解性、电荷传输性能及与MoS₂的界面接触。
二、异质结构筑
1. 层状堆叠策略
MoS₂/QDs异质结的构建通常采用“自下而上”的层状堆叠方法:
机械剥离法:通过胶带剥离获得单层MoS₂,转移至Si/SiO₂衬底后,再通过旋涂或滴涂法沉积量子点溶液。此方法操作简单,但量子点分布均匀性较差。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在Si/SiO₂衬底上直接生长MoS₂薄膜,随后通过气相沉积或溶液法沉积量子点。CVD法可实现大面积均匀生长,但设备成本较高。
界面修饰增强结合:在MoS₂表面修饰硫醇配体(如1,6-己二硫醇),通过硫-金属键与量子点表面配体(如Cd-S)形成化学键合,提升异质结的界面稳定性与电荷传输效率。
2. 能带工程
异质结的能带结构直接决定其光电性能。通过理论计算(如密度泛函理论,DFT)与实验表征(如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相结合,可优化MoS₂与QDs的能带匹配:
II型异质结:当MoS₂的导带底(CBM)高于QDs的CBM,且价带顶(VBM)低于QDs的VBM时,光生电子从QDs转移至MoS₂的CBM,空穴则转移至QDs的VBM,实现电荷的空间分离。
3. 缺陷工程
MoS₂中的硫空位(S vacancies)可作为光生载流子的捕获中心,延长载流子寿命(τ)。同时,硫空位可降低量子点与MoS₂的界面势垒,促进电荷转移。实验表明,含硫空位的MoS₂/CdSe QDs异质结在可见光照射下,氢生成速率较无缺陷体系提高。
三、光电协同机制
1. 光吸收增强
宽带吸收:量子点可吸收低能光子(如近红外光),而MoS₂吸收高能光子(如可见光),二者结合可实现400-1600 nm的宽带光吸收,覆盖太阳光谱的主要能量区域。
光场局域化:量子点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可增强MoS₂表面的局域电场,提升光吸收截面。
2. 电荷分离与传输
超快电荷转移:飞秒瞬态吸收光谱(fs-TA)显示,MoS₂/QDs异质结中,光生电子从QDs转移至MoS₂的时间尺度为皮秒(ps)级,远快于载流子复合(纳秒级),确保电荷分离。
低阻界面:通过界面修饰(如插入石墨烯或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降低界面电阻(R_interface),可进一步提升电荷传输效率。例如,插入单层石墨烯后,异质结的串联电阻降低。
3. 光电响应性能
宽光谱响应:通过组合不同带隙的量子点(如CdSe/CdS核壳结构),可实现从紫外到近红外的全光谱响应,满足多波段探测需求。
自驱动特性:利用MoS₂的整流特性与QDs的光伏效应,可构建自驱动光电探测器,无需外部偏压即可工作,适用于物联网(IoT)等低功耗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