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吲哚菁绿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探索
瑞禧生物2025-02-12   作者:lkr   来源:
字号大小:

吲哚菁绿(ICG)作为一种近红外荧光染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其本身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水溶性欠佳、在体内易被快速代谢清除以及光稳定性有待提高等。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新型吲哚菁绿纳米材料应运而生,其制备与应用探索也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

 

新型吲哚菁绿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纳米包裹法

利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聚合物,如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壳聚糖等,通过乳化 - 溶剂挥发、纳米沉淀等方法将吲哚菁绿包裹在内部形成纳米粒。例如,采用 PLGA 为载体材料,先将吲哚菁绿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与 PLGA 的有机溶液混合后,在乳化剂作用下分散到水相中,再通过挥发有机溶剂,即可得到包裹着吲哚菁绿的纳米粒。这种方式能有效改善吲哚菁绿的水溶性,同时借助聚合物的保护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在体内的稳定性。

吲哚菁绿 

2、纳米组装法

基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静电作用、氢键等,将吲哚菁绿与其他功能性纳米材料进行组装。比如,通过静电作用将带正电的吲哚菁绿与带负电的金纳米棒组装在一起,形成复合纳米结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吲哚菁绿的稳定性,还能赋予复合纳米材料新的光学、电学等特性,拓展其应用范围。

 

3、共价偶联法

利用化学反应将吲哚菁绿与纳米材料表面的活性基团进行共价连接。像将吲哚菁绿上的氨基或羧基与二氧化硅纳米球表面修饰的相应活性基团发生反应,使吲哚菁绿牢固地结合在纳米球上。如此制备的纳米材料能够更准确地控制吲哚菁绿的负载量以及其在材料上的分布情况。

吲哚菁绿 

新型吲哚菁绿纳米材料的应用探索:

在输送领域

纳米材料内部可以负载药物,而表面连接的吲哚菁绿一方面可以作为成像试剂,实时监测药物在体内的运输和分布情况;另一方面,利用吲哚菁绿的光热或光动力特性,在特定部位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例如,在到达tumor组织后,通过光照引发纳米材料结构变化,促使药物快速释放,提高效果。

 

尽管新型吲哚菁绿纳米材料在制备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纳米材料的长期安全性评价、体内复杂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等。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其必将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