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金的常见合成方法(晶种生长法/电化学法两相法/模板法)
瑞禧生物2024-12-18   作者:ZJ   来源:
字号大小:

纳米金即指金的微小颗粒,其直径在 1~100nm。具有高电子密度、光学特性良好的生物亲和性、催化作用。以下是它的常见制备方法:包括柠檬酸钠还原法、晶种生长法、电化学法、两相法、模板法。这些方法可以制备出不同粒径、形状和表面性质的纳米金,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晶种生长法:这种方法可以控制金纳米粒子的形状、尺寸和组成。首先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出微小的金纳米粒子作为晶种,然后将晶种置于添加了不同比例还原剂、表面稳定剂等溶液的生长液中,使生长液中的游离态的 Au³⁺不断被还原为零价的 Au 原子并在晶种上定向沉积,最终形成各种不同尺寸、形态的金纳米粒子。


电化学法:该方法是将金板作为阳极,在通电下,牺牲阳极电极,产生金离子,以铂板作为阴极将金离子还原,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四正十二烷基溴化铵的混合溶液作为电解液,在超声及控制电流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电解。这种方法便于通过改变沉积时间、电压、电流等条件来控制金纳米粒子大小,制得的金纳米颗粒粒径均一,但耗能较大,生产成本高。


两相法:在水相和有机相的混合液中利用表面活性剂将水相中的游离态 Au³⁺离子转移到有机相中,再通过还原剂和硫醇稳定剂将 Au³⁺还原为 Au 原子并由硫醇包覆保护起来。由该法制得的金纳米粒子稳定性很好且易于进行修饰。


模板法:以介孔或微孔的纳米材料为模板,结合化学沉积或电化学沉积等技术将游离的金离子还原、沉积在模板的孔壁上,最后再用溶解、烧结、蚀刻等方法去除模板,形成形貌各样的金纳米粒子。利用该法得到的金纳米粒子更利于控制形状和尺寸,具有良好的均一性。


总的来说纳米金的常见合成方法有很多,并且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所需纳米金颗粒的大小、形状、分散性、纯度,以及实验成本、操作简便性、安全性等。并优化实验条件以获得高质量的纳米金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