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基于 FITC-fucose 的新型荧光探针用于生物成像的改进
瑞禧生物2025-07-29   作者:lkr   来源:
字号大小:

基于 FITC-fucose 的传统荧光探针在生物成像中存在荧光稳定性不足、组织穿透深度有限等问题,新型探针通过结构优化与性能升级,提升了成像准度与适用范围。

 

改进方向首先聚焦于荧光基团的修饰。传统 FITC 在强光激发下易发生光漂白,新型探针采用 FITC 衍生物(如 FITC-PEG)或复合荧光团(如 FITC 与 Cy5.5 联用),增强抗光漂白能力。例如,将 FITC 与聚乙二醇(PEG)偶联后,探针在连续激发 1 小时后荧光强度仍保持初始值的 70%,远高于传统 FITC-fucose 的 30%。同时,引入近红外荧光基团可提升组织穿透深度,解决深层组织成像模糊问题,使小鼠liver深层病灶的成像清晰度提升 2-3 倍。

FITC-fucose结构式 

图为:FITC-fucose结构式

 

其次是靶向特异性的强化。通过在探针中引入双靶向位点(如岩藻糖 + RGD 肽),实现对tumor细胞的双重识别。岩藻糖结合tumor细胞表面的岩藻糖受体,RGD 肽靶向整合素,协同提高探针在tumor部位的富集效率,降低背景信号。实验显示,双靶向探针的tumor / 正常组织荧光强度比可达 8:1,远超单靶点探针的 3:1。

 

此外,响应性释放设计提升了动态成像能力。新型探针采用 pH 敏感键(如腙键)连接 FITC 与岩藻糖,在正常组织(中性环境)中荧光猝灭,进入酸性tumor微环境后键断裂释放荧光,实现 “智能激活” 成像。这种设计使早期微小tumor的检出率提高 40%,有效避免假阳性信号干扰。

岩藻糖结构式 

图为:岩藻糖结构式

 

在生物相容性改进方面,通过表面 PEG 化减少探针与血浆蛋白的非特异性结合,降低免疫反应风险。小鼠体内实验表明,新型探针的血液循环时间延长至 6 小时,且主要器官无明显有害性损伤。

 

这些改进使 FITC-fucose 荧光探针在活体成像、细胞动态追踪等领域的应用更具优势,为疾病早期诊断与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更可靠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