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技术作以吲哚菁绿为核心造影剂。吲哚菁绿是一种近红外荧光染料,其化学结构决定了它在近红外光区(700-900nm)具有吸收和发射峰。这一特性使得它在生物组织中的应用具有优势,因为生物组织在近红外光区域的自身荧光较弱,光散射和吸收相对较少。此外,ICG 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能够在生理环境中迅速与蛋白结合。
荧光成像原理
激发与发射过程:当使用特定波长的近红外光对注入 ICG 的组织进行照射时,ICG 分子吸收光子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 ICG 分子不稳定,会迅速回到基态,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射出波长更长的近红外荧光。这种荧光信号可以被专门的荧光成像设备所捕捉。
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ICG 在体内与蛋白结合后,会随着体内循环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不同组织对 ICG 的摄取、代谢和清除速度不同,从而在荧光成像中呈现出不同的荧光强度和分布特征。例如,正常组织对 ICG 具有较强的摄取和代谢能力,而tumor组织则可能在摄取、代谢过程中表现出异常,通过荧光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这种差异。
优势
高分辨率和特异性:ICG 荧光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目标组织的细节,对目标组织有较好的特异性。
实时成像:可实现实时监测,医生可以根据荧光图像及时调整手术策略,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ICG 危害较小,在体内代谢相对较快,减少了不良反应。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成像手段,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应用价值。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如成像设备的优化、ICG 标记方法的创新等,相信该技术将在未来的实践中发挥作用。